海 寫:
我想“人本”这里应该指人的本性,中国人的本性,中国人的根本,或中国人根本的生活方式。
我相信在任何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都是积极向上的,而且是真实的。可有时会见到摄影作品以“纪实”,“现实”,“人本”等各种名义,用夸张的色彩或手法表现社会上阴暗,颓废,虚假,扭曲,做作等消极的一面。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些消极面才是社会或人的根本?作者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为了与众不同?还是想说明中国社会本来就是这样,还是出于其它目的?
这种作品叫纪实或许可以,因为照片反映的毕竟是部分社会现实,虽然不是社会和生活的常态。但叫“X本”就过分了,因为那不是“本”,也不是社会生活的主流。
海 寫:
可能我对这个话题比较敏感。
前两年我业余时间在学校学管理,经常跟一些对中国充满偏见的人打交道。这些人包括学生,教授,学院的院长,他们对中国的态度跟美国的媒体没什么两样:妖魔化,揭黑,而且以偏概全,蛮不讲理。我在课堂上没少跟他们吵架。我还留意了一段时间的《华尔街日报》和其它财经报纸,几个月内没有一篇文章是正面报道中国的。中国的国营企业也被写成案例拿到课堂上批判。后来全班到北京上海参观,很多人大吃一惊,他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简直是两个不同的中国,态度立马变了许多。
所以我现在一看到“揭黑”的话题就十分警觉。新闻界有句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新闻是要“新”,当然要报道人咬狗。可严肃的摄影家如果把人咬狗当“人本”,恐怕就走得太远了。
看来海对这个“沉重的话题”还是很有见解的。遗憾,对你的意思很多地方不能苟同:
人本摄影的确切概念我也不是很清楚. 查一下,说摄影界都争议很多年了,但是把其中的“本”字解释为本性似乎不准确。本人理解:这里的人本应该以人作主角,反映人的心态,生活状态,和所处的社会;它包含人的本性和其所处的社会之间的鱼水关系,包括依赖关系和矛盾关系。形象地说:人是前景,社会是背景。在另一方面,本字强调真实性。
同意你说的人本摄影和新闻摄影不同;人本摄影应该如实收录“狗咬人”和“人咬狗”。但是,你不会把反应多数人生活的片子说成是“人咬狗”的吧。在中国社会的金字塔里,六-七成的未脱贫农民处在最低层,三成的工人阶级在第二层,上面还有很多层,把塔尖托得很高。人本应该在哪里?《中国人本》这组片子里面多数是反应农民和工人阶层生活的片子。这些片子我看不出“颓废,虚假,扭曲,做作”。看到的只是真实。
《中国人本》摄影里面没有收录刻意反应“社会积极向上”的片子。那些片子在新华社和人民日报里面铺天盖地。第一,主流媒体的那些图片99%以上都是经过统治阶层过滤的。很多是由统治阶层或者按照统治阶层的意志摆拍出来的虚假作品(比如雷锋的照片,大寨村的照片,领袖照片等等),是主观上忽视或者反人本的作品。在我的记忆里,新华社和人民报只有在六四期间才略发表了对统治阶层不利的篇幅和照片。第二,中国媒体已经被压抑了数十年,现在自由的天空才只开了一线,媒体正处于反叛情绪高涨的时期。不排除这个展览里面有这样的情绪。
媒体应该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为统治阶层服务。在谈论中国媒体的自由度和主流媒体的品质上,我不敢多说话,但是,被统治阶层拥有的媒体能够公平吗?马克思明确指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矛盾的关系,几十年了,只让矛说话,是不是该给盾一个说话的机会了?
你说只曝光社会阴暗面的摄影者是别有用心。我认为恰恰相反。你不用愁一个社会的阳光面得不到曝光,只有在允许其阴暗面
也被曝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媒体的公平。废除专门调查犯罪的警探不会使社区更平安。专门探测疾病的影像医学专家比专门拍摄婚礼喜庆的摄影师更会让人们健康。
难道你认为普遍的美国媒体是刻意歪曲报道中国?是不是和中国多年的闭塞和限制他们接触中国社会有关系? 如果你把在中国的美国记者都摆在鲜花丛中,希望他们只报道满园春色,结果会不会事与愿违?在90年代初,我所在的单位主办一个国际会议。安全局的人住在我们办公室的隔壁,每一件事都要他们批示。每一个外国人的每一分钟都必须在监控范围之内。你觉得可笑吗?你的同学和院长对中国的偏见不是刻意的。他们的偏见里面有贬低的也有吹捧的。你说得对,只要把中国的大门对他们敞开,让他们全方位地接触真正的中国,他们就会越来越了解真实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