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of Los Angeles 洛杉磯國際攝影家協會

We don't make a photograph just with a camera; we bring to the act of photography all the books we have read, the movies we have seen, the music we have heard, the people we have loved. -Ansel Adams
現在的時間是 週六 5月 10, 2025 8:34 am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 DST ]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89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發表人 內容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2:33 a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錢易 寫:
來看看張愛玲身上西方作家們的影子.


看來張愛玲應是黃山谷江西詩派的傳人,講究“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句無來歷”。 8)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6:19 am 
離線
右庶长
右庶长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6, 2007 10:50 pm
文章: 830
Yuhong 寫:
錢易 寫:
來看看張愛玲身上西方作家們的影子.


看來張愛玲應是黃山谷江西詩派的傳人,講究“無一字無出處,無一句無來歷”。 8)


看來再厚道的人讀久了張愛玲,也多少會傳染到她的譏諷的本事…

說到文章,個人的文體一部分自然是天生的, 還有一部分則完全是由感染來的.記得林語堂講過: “一個人如沒有自己所喜愛的作家, 即等於一個飄蕩的靈魂. 他始終是一個不成胎的卵子, 不結子的雄蕊. 所喜愛的作家或文學愛人, 就是他的靈魂花粉.”初涉文學的人少不得借助他人的思想和表達方式. 等到閱世較深之後,方可創造自己的風格.

其實任何藝術品的誕生都需要 “靈魂花粉”, 或者叫 “ 靈魂精子”. 現代挖古代,東方看西方, 西方瞄東方, 便是最好的證明.

講到印象畫派,日本的浮世繪功不可歿. 西洋傳統繪畫的主流,其題材大都以宗教,神話,政治事件,人像,靜物及風景等為主,但因浮世繪的流入,歐洲繪畫的題材起了大改變,取材開始通俗,傾向於悠遊的一面,描繪出纖細,優雅的生活品味. Pasadena 的Northen Simon Museum 收了不少印象派畫家的作品, 雖說不是絕世的代表作, 可也足夠讓人把印象派看個仔細.

印象派畫家中的Degas不僅吸取浮世繪的題材, 也受到攝影技術的影響. 他畫面的人物的構圖突破傳統,人物常被安排在角落, 或擺在一旁, 甚至沖出畫框. 好像這一切是在不經意的瞬間, 就被按下快門. 我看AlexDu最初的人像風格總想到 Degas. 最近似乎又授精於不曉得那種 “靈魂花粉”,正在蘊釀新的品種... :mrgreen: :mrgreen: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6:36 am 
離線
中更
中更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2:07 pm
文章: 1340
來自: Wash. DC/North. VA
為兩位對話叫好。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8:27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raywei 寫:
為兩位對話叫好。


謝謝master wei,祝您新年快樂。

接著搬。 :twisted: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8:34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易姐以文配圖,這大概也是中國的所謂“詩畫”傳統了。

在中國古代,詩與畫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畫上的詩,往往是點睛之筆,本來是普普通通的雜物,卻往往要引申出一番做人的大道理:看到鬆竹,便想到氣節;看到紅豆,便是相思。其實按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禪宗式的狡辯,這一切不過是凡人心中的魔障而已。另一方面,中國詩的意境往往是一幅國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不就是一幅大寫意嗎?據說這種東方傳統直接影響到西方Ezra Pound等意象派詩人的創作。

其實在十九世紀末,一方面西方在科技、軍事等物質方面打敗了東方;在文藝、哲學等形而上的方面卻有一股向東方(包括所謂近東的非洲及遠東的東亞)學習的暗流。不僅是文學界,在繪畫界,馬奈、莫奈、德加、梵高、高更等印象派及印象派之後(post-impressionism)的畫家,都受到浮世繪(日本繪畫中的下裡巴人)的暗示和啟迪。他們聲稱重新發現了線條:西方人對技術細節的重視可見一斑,另一方面東方藝術中的寧靜與恬淡,他們永遠是學不來的。他們的表達還是那麼粗野,充滿了牛油的味道;就仿佛一個西方女子穿了和服,包裹的還是一雙毛茸茸的大腿。 :twisted: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日 2月 18, 2007 8:36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說到林語堂,也是我年少時喜歡的一個作者,由於他的品味趣味,我才會對蘇東坡及明代的小品文感興趣。正如他同時代許多人,如張愛玲、樑實秋等,他也是所謂“中文是典雅的中文,英文是漂亮的英文”。他對美國人的影響,怕是比任何一個中國作家大。憑著他對中西方文化的諳熟,他的英文作品《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在美國高居暢銷書排行榜很久;他的作品其中有的被選為教材,有的被西方政府倚為了解中國之必讀,一直被視做闡述東方文化的權威著作。那時候讀《生活的藝術》,就覺得他視角與語氣的特別,這絕不像是一部中國人寫的書,倒像一個傳教士對本國人講述東方的故事。也許是譯者原因,很多話還透著英文原文樣子,甚至他用了什麼英文俚語也猜得出。作為用英文寫中國題材的名家,想來他對西方讀者想要什麼一清二楚,這也難怪他的書在美國暢銷了。他應該是一個成功的文化掮客了。

正如您講,其實任何藝術品的誕生都需要 “靈魂花粉”,同時環境的因素也很重要,種子只有在合適的土壤、溫度、濕度才能發芽;法國人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決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種族、環境、時代。記得我在東部第一次看到新英格蘭的紅葉時,才悟到為什麼油畫會成為西方繪畫的主流;而黃山或是桂林,卻也只有中國的水墨畫才能表現其神韻。

另外《藝術哲學》中文譯者傅雷也是最早發現並提攜張愛玲的批評家,他批評張愛玲《連環套》時講“突兀之外還要突兀,刺激之外還要刺激,仿佛作者跟自己比賽似的”。這大概是有才氣的作者通病。當代武俠奇才古龍,寫的故事也是妙語頻出,奇峰疊起,但他有時為了情節的突兀,造成人物角色的錯亂,還有常常在前文一個明顯的伏筆,後面卻不知所終;再加上他過早的死去,沒有像金庸能有修訂那些原本是報章連載作品的時間上的奢侈,造成他刊行的作品在總體上往往漏洞百出。

談到印象派作品的收藏,紐約的MOMA應是最精的了,凡是講印象派的教科書上有的例子,大都可以在那裡找到。美國是現代派、抽象派藝術的最大支持者和顧客。這中間不乏政經的因素:一方面,美國基本上沒什麼歷史,古典作品大都藏在歐陸;另一方面,美國在二十世紀最大的兩個對手,納粹德國和蘇聯,一個崇尚古典,一個強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美國人的藝術品味,不免也有和對手別苗頭的味道。據說抽象派名家Jackson Pollock就是中情局(CIA)一手扶大的。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07 4:58 pm 
離線
右庶长
右庶长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6, 2007 10:50 pm
文章: 830
有一陣子,我常常擁著林語堂 “ 生活的藝術” 入睡, 這個有點像懂氣功的人練的 “帶功入眠”. 在夢中, 讓功力順著血脈游走. “生活的藝術”又何嘗不是一部奧妙的關於人生哲學的 “葵花寶典”,應該說是 “葵花寶典”綜合之大成. 沒有確鑿的人生歷練是無法徹底參透其中的精髓. 因此每過一陣子, 就會拿出來翻閱, 每一次都有驚喜的收獲. “生活的藝術”教會我的是一種閑適, 悠遊的人生態度. “事如春夢了無痕”, “浮生如夢, 為歡幾何”, 既然此生有涯, 喜怒哀樂終將成為過往, 人生則應是以快樂為目的. :twisted: :twisted: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07 5:03 pm 
離線
右庶长
右庶长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6, 2007 10:50 pm
文章: 830
Yuhong 寫:
易姐以文配圖,這大概也是中國的所謂“詩畫”傳統了。

:


給照片添加文字是緣於張愛玲的一段有關照片的論述: 照片這東西就好像是生命的碎殼.瓜子仁一粒一粒嚥了下去,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而留給大家看的卻只有那滿地狼藉的黑白瓜子殼.

看到嗑得完好工整的瓜子殼,就讓它這麼去了, 總是可惜,因為再完美少了仁也不完美了,於是三三倆倆地道出瓜子仁的滋味.純粹是處女座完美主義者的偏執行為. :twisted: :twisted: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07 7:20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錢易 寫:
給照片添加文字是緣於張愛玲的一段有關照片的論述.(二十年前瞥見過,印象很深,可是現在翻遍她的全集也找不到出處.是我記錯了麼? 還是有人冒名? 不管它了.) 張將照片比喻成瓜子殼: 瓜子仁一粒一粒嚥了下去,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而留給大家看的卻只有那滿地狼藉的黑白瓜子殼.

看到嗑得完好工整的瓜子殼,就讓它這麼去了, 總是可惜,因為再完美少了仁也不完美了,於是三三倆倆地道出瓜子仁的滋味.純粹是處女座完美主義者的偏執行為. :mrgreen:


蘇東坡有首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照片記錄的是瞬間,但這瞬間便是永恆了。也許幾十年後,Crystal還能找到這幾張照片,對著孫女們講,“這還是我當年做姑娘的時候..."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07 7:23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在講到東方看西方,西方看東方;photoLA的前輩郎靜山先生集錦攝影便是西方的攝影技術和中國的國畫傳統的融合,很有意思的。大家有機會可以去photoLA高會長家看看。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一 2月 19, 2007 7:24 p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錢易 寫:
有一陣子,我常常擁著林語堂 “ 生活的藝術” 入睡, 這個有點像懂氣功的人練的 “帶功入眠”. 在夢中, 讓功力順著血脈游走. “生活的藝術”又何嘗不是一部奧妙的關於人生哲學的 “葵花寶典”,應該說是 “葵花寶典”綜合之大成. 沒有確鑿的人生歷練是無法徹底參透其中的精髓. 因此每過一陣子, 就會拿出來翻閱, 每一次都有驚喜的收獲. “生活的藝術”教會我的是一種閑適, 悠遊的人生態度. “事如春夢了無痕”, “浮生如夢, 為歡幾何”, 既然此生有涯, 喜怒哀樂終將成為過往, 人生則應是以快樂為目的. :wink:


氣功有份佛家功,道家功,儒家功,還有近年興起的超越了儒法道+基督教的法輪功,您這林氏氣功瞅著比他們都要高。 :mrgreen: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07 12:54 am 
離線
右庶长
右庶长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6, 2007 10:50 pm
文章: 830
Yuhong 寫:


蘇東坡有首詩: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蘇東坡從來是我的喜歡. 年輕時讀到他那句 “千里孤墳, 無處話悽涼”時總是悲不自勝. 看到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時後, 便暗暗決定要做一個孤身遠行的旅人, 撐一葉沒有錨鏈的扁舟,萬水千山走遍... 年輕時認識的蘇東坡只是個詞人, 看了林語堂才清楚他的哲學.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07 12:55 am 
離線
右庶长
右庶长
頭像

註冊時間: 週五 2月 16, 2007 10:50 pm
文章: 830
Yuhong 寫:
在講到東方看西方,西方看東方;photoLA的前輩郎靜山先生集錦攝影便是西方的攝影技術和中國的國畫傳統的融合,很有意思的。大家有機會可以去photoLA高會長家看看。



郎靜山先生的攝影可謂高會長家的 “ 鎮山之寶” 有幸見識過了. 用力看他的作品橫豎都不像攝影, 倒更像一幅被拍成照片的山水丹青. 於是心裡嘀咕著: 攝影作品總要用攝影的語言來表現, 這沒光沒影看起來像國畫的攝影究竟妙在哪裡? 可是看著高會長提到前輩郎靜山那意氣風發的神情, 嘴邊的話打了個滾, 咕嚕嚕吞下去了, 變成一顆疑惑的種子埋了下來. 現在你這麼一提, 種子便發芽了....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07 1:29 a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正如您講的,“初涉文學的人少不得借助他人的思想和表達方式. 等到閱世較深之後,方可創造自己的風格. ”這大概就是郎先生的風格了。

每個人都希望有自己的signature, 讓人一眼之下,就知道這是誰的作品。風格的體現或是表現手法,如Dali, Escher,還有我們的郎先生和Alex Du;或是題材與主題(motif),比如Degas的舞女,Monet的睡蓮,Margritte的禮帽人和青蘋果。‘匠’與‘家’的分野也正是在此。

前輩的存在,使後輩有了學習的機會與超越的目標;在另一方面,要想超越前輩而有自己的風格,卻是越來越難。我喜歡的現代藝術,往往是那些會給我一種意想不到的智力上的愉悅的作品。


回頂端
 個人資料  
 
 文章主題 :
文章發表於 : 週二 2月 20, 2007 1:34 am 
離線
大上造
大上造
頭像

註冊時間: 週四 2月 15, 2007 12:56 pm
文章: 5438
錢易 寫:

蘇東坡從來是我的喜歡. 年輕時讀到他那句 “千里孤墳, 無處話悽涼”時總是悲不自勝. 看到 “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的時後, 便暗暗決定要做一個孤身遠行的旅人, 撐一葉沒有錨鏈的扁舟,萬水千山走遍... 年輕時認識的蘇東坡只是個詞人, 看了林語堂才清楚他的哲學.


蘇東坡是個奇才:作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開一代豪放之風;作書,名列“蘇黃米蔡”宋書四大家之首;他唯一不擅長的就是作官了:王安石變法的時候他反對新法,被貶;元祐舊黨司馬光上台,他又反對盡廢新法,又被貶;哲宗親政,新黨上台,他又被列為元祐黨人打擊,不僅一貶再貶到了天涯海角,連他的書都被禁了。古人向來是得意時是儒家,“治國平家安天下”;失意時便躲到佛家道家的出世哲學中--蘇也不例外。


回頂端
 個人資料  
 
顯示文章 :  排序  
發表新文章 回覆主題  [ 89 篇文章 ]  前往頁數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所有顯示的時間為 UTC - 8 小時 [ DST ]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 沒有註冊用戶 和 15 位訪客


不能 在這個版面發表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回覆主題
不能 在這個版面編輯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刪除文章
不能 在這個版面上傳附加檔案

搜尋:
前往 :  
POWERED_BY
正體中文語系由 竹貓星球 維護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