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 一上来就看到Steel兄的文字。 谢谢。关于压力那部分写的
尤其好。
不过有几点要解释,商榷一下。
(1)我的“不过如此话”是半调侃

。
(2)但是我也不完全是调侃。亚当斯的技术让我们所有的人受
益无穷。 可是他的很多作品的构图我不喜欢,有些是相当的不
喜欢。 这个,和用什么相机,曝光控制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构
图和明暗。 这个本来也是个人喜好。 如同无数人不喜欢马蒂斯或
毕加索,口味问题。相比之下我更喜欢Weston,Kenna等人
的作品,纯粹,唯美,抽象。 说跳不出亚当斯的框看你怎么说,
因为这么多年来那里没啥变化:D ,我不知道有谁能跳出那个大
框框(这也是玩风光摄影的悲哀)。
(3)完全同意你我们是站在前人肩上的意见。 其实这个才是我
本来要说的意思。偷懒了一下,让兄发了这么多感慨。。。
(4)“数码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拍好一张照片所要的人为因素
越来越少。只要构好图按下快门以后,相机自己处理了。到一个
地方,一阵扫摄回家以后在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底片里挑几张而已。
在家花点选片时间。”
这点完全不同意。 老兄说的是反转片吧,一切交给Lab

,
我倒是觉得数码时代,得到好一张照片所要的人为因素越来越多了。
数码完全可以象胶片那样拍慢慢认真拍,至少我是如此,相信这
里很多人都是如此。 你把最好的数码后背给一个新手,他也不太可
能拍出好片子,而且他的片子可能还不如小DC拍的清楚艳丽。
我出门一天,拍不了多少照片,当然我也不会象大幅机那样拍,没必
要那样,否则不是抛弃了数码的优势吗? 可是机器能帮我么做什
么? 取景?决定测光点? 决定快门、光圈组合?控制明暗对比?
我的机器一样也做不到。而且我们多数人都用RAW,连机器内
的JPEG色彩转换算法都不用。RAW就是没有冲洗的数码底片。
数码的出现,其实让多数人又重新回到了被彩色胶片抛弃了的暗房,
只不过这次是数字暗房。 为什么我们慢慢从胶片转移到数码,虽然
胶片可以直接得到那么好的颜色?因为后期方便! 一张好的数码,
后期极为重要,不是按下快门一切交给机器。 亚当斯说的“拍摄是
谱曲,暗房是演奏”不光适合于黑白,更适合越数码。
说来有意思,亚当斯的很多著名的片子,他都说“very difficult to
print", 要大量的后期。 可是数码片子后期做多了,却会挨一些人
的批评。。。 还有,光会PS也出不了好片子, 如同会拿画笔不一
定能画画一样。关键还是眼光和艺术修养。
steel 寫:
二、我不感苟同“云中漫步”俺昨天晚上在翻亚当斯作品集,觉得也不过如此了这种说法。人都是自觉和不自觉的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在前人的成果和失败上,加上自身的总结和努力才造就后者的成果。亚当斯1945年发表的区域暴光法也是在前人,关于感光材料的科学计量法的理论和韦斯顿测光表的发明者的理论基础上整理、发展而来的。加上他自己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不懈努力才成为一代大师的。如果没有以上两项成果为基础我想也不会有亚当斯的区域暴光法。这就象一个人吃了三碗饭饱了,他却说:“早知道我只要吃第三碗饭就可以了,还可以省下两碗饭。”一样道理么!
再说现在人拍yosemite的有多少人能脱离亚当斯的框架呢?包括Alan Ross、John Sexton和本文的JHON呢?但反过来让你放下手中的数码相机,用传统的胶片相机去拍的话,又有谁能说可以达到亚当斯的高度呢?不要说超过他了吧。即使超过了他你也是站在他们肩膀上的缘故。
数码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得拍好一张照片所要的人为因素越来越少。只要构好图按下快门以后,相机自己处理了。到一个地方,一阵扫摄回家以后在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底片里挑几张而已。在家花点选片时间。
如果用大画幅相机拍胶片的话早就破产了。我自己想到一句数码相机的广告词“我们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拍的比亚当斯还好”。我同女儿一同出去,当时她7岁拿数码傻瓜也能拍到一张不错的彩虹片子。前几天我做30"片子时她拍的我工作室的片子,你们可以看一下都是虚的。为什么呢?因为90%以上相机在工作,她可能10%都不到。
三、关于压力
在国内一个摄影节上当时请了一些腕其中有陈复礼。他当时表示有压力,因为这么多人看着他期待着他的片子,所以他有压力怕到时拿不出象样的片子。当时我根本没有压力这个概念,因为我非腕拍片只是好玩而。我出了片子会同我圈子里气味相投的狐朋狗友交流,大家互相吹捧、恶意中伤都无所谓图个快乐。因为大家都知道不会因为吹捧我就成为大师了、更不会因为恶意中伤而名誉扫地。所以压力是自己给自己的。
不好意思侃了这么多?